證監會2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發布《2016年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基本情況》指出,證監會大力推進依法監管、全面監管、從嚴監管,持續整頓市場秩序,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,切實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在復雜的形勢下保持了市場穩定健康發展,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新貢獻。
證監會從九大方面總結了2016年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基本情況,包括“融資規模大幅增長,服務實體經濟效能明顯提升”、“服務國家宏觀調控戰略,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”、“推動多層次市場建設,拓展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”、“期貨市場建設穩步推進,市場功能有效發揮”、“引導證券期貨行業回歸本源,專注主業”、“推進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,穩步擴大雙向開放”、“重拳治亂、鐵腕執法,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”、“強化底線思維,切實防范和化解風險”、“創新手段和方式,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”。
其中,“融資規模大幅增長,服務實體經濟效能明顯提升”方面,證監會指出,在穩定市場和防范風險基礎上,從實體經濟內在需求出發,積極擴大直接融資,切實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、引導要素流動、促進創新創業的積極作用。全年首發和再融資合計1.50萬億元(不含定向增發資產認購5464億元),增長45.18%,其中,248家企業首次公開發行(IPO)融資1634億元,IPO家數創近五年來新高。2016年末,上市公司突破3000家,滬深股票市場總市值為50.8萬億元(折合7.3萬億美元),僅次于美國(27.3萬億美元),居全球第二。公司債券方面,穩妥推進交易所債券市場改革發展,豐富債券品種,全年公司債券發行3.17萬億元,增長47%。其中,非金融企業發行2.63萬億元,占公司債券的83%。
“服務國家宏觀調控戰略,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”方面,證監會指出,落實“放管服”改革部署,開展權責清單編制工作,持續取消精簡行政審批事項,優化審批流程,釋放市場活力。認真落實“三去一降一補”要求,支持上市公司并購重組,涉及交易金額2.39萬億元,其中2016年累計核準并購重組行政許可申請261單,交易總金額12551.51億元,有力助推產業升級。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,穩妥推進“僵尸企業”出清。明確新三板準入負面清單,對不符合國家宏觀經濟政策、不符合新三板市場定位的企業掛牌融資進行限制。對房地產、產能過剩行業公司債券實行分類監管。交易所市場公開發行公司債券平均利率為3.92%,較2015年下降76個基點,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。制定了《關于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意見》,對貧困地區企業首次公開發行、新三板掛牌、發行債券、并購重組等,適用“即報即審、審過即發”政策。在國家級貧困縣發行了盤活旅游資源的資產證券化產品。同時,行業協會動員82家證券公司與125個貧困縣、19家期貨公司與20個貧困縣結對幫扶。對西藏、新疆企業實施特殊通道,累計發行9家,融資34億元。
“強化底線思維,切實防范和化解風險”方面,證監會指出,針對股市杠桿資金助漲助跌問題,明確股票類、混合類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最高杠桿倍數,強化對分級產品的適當性管理和風險揭示,加強融資融券資本約束。針對金融風險的跨市場、跨產品傳遞問題,果斷處置國海證券(000750,買入)債券代持違約風險,及時化解個別基金公司貨幣基金流動性風險,避免了單一市場流動性暫時短缺對金融市場的沖擊。出臺停復牌規則,解決上市公司隨意停、籠統說、停時長的問題。針對以“黑色系”為代表的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劇烈波動,果斷出手,多管齊下,運用市場手段與工具,有效抑制了市場過熱。總體來看,我國資本市場實現了穩定運行,市場波動保持在合理范圍。